跳到主要內容

讀後感《身為職業小說家》村上春樹



裡頭有段,令我感動的篇章:

頭腦聰明的男人只從富士山欐的幾個角度看過,便知道「啊,富士山原來是這個樣子。原來如此,這個地方實在真美麗」。於是就回去了。非常有效率。真快。然而, 頭腦不太好的男人,卻無法那樣簡單地理解富士山,就一個人留下來,實際以自己的雙腳一步步攀登到山頂。這樣做既花時間,也費工夫。相當消耗體例,走得筋疲 力盡。最後終於心想「哦,原來這就是富士山。」與其說理解,不如說總算信服了。

村上講了幾點身為小說家的要點,但我認為更像是生活要點。並非人人都是頭腦清晰的人。再多有才能的人,若不增長自己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尖銳刀鋒也會變成破釜。不聰明的人,自然也會因為自身的缺點而另外擴展其餘的長處。
不靈光的人也許領悟的效率輸給了常人,但或許他就是再這領悟的過程中又獲得了什麼,然而這個什麼讓它成為了__的人。村上桑在書裡反覆說了很多次,他自己並不是一個聰明的人,也許只是有寫小說的才能,然而這個才能他自身都不太確定。
然而,無論你今天是否天生資優、何種職業,何種興趣;生活、人生,都不能缺少毅力,以及持續力。
村上採用跑步的方式,來維持他身體的毅力,他認為身體與心靈是一致性的。透過每日(忍耐)跑步,來促使他每日的寫量。只要把忍耐當做「我人生中不能不做的事情」,身體與心靈就會不講道理地跑下去。
怎樣開始有持續力,就是刻意的訓練自己。就如此簡單。
我也是每晚都會去跑步的人,但跑步運動對我而言,就是個減肥的工具。今天下雨就不想跑,今天好累就少跑一圈。也許正好也可以問問自己,對於自己持續力的基點在哪裡。讓我想正視「跑步」對我的人生意義。

而至於,其餘關於村上桑小說的起點、接受批評的他、文學創作等方面,就請各位自行買來拜讀了。總之是個值得收藏的好書。

出版社:時報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讀後感《31歲又怎樣》山本文緒

許久未拜讀山本文緒的著作,第一次接觸他的作品是《藍,或另一種藍》,後來又喜愛他的《渦蟲》一作;山本小姐就變成我印象中的那種灰灰憂憂的女性作家,他擅長用故事性的短文,告訴讀者整體的大意;也擅長用犀利的文字,裝飾在文體上,寫出她現代女性的模樣。 若說村上春樹是擅長寫長篇小說的作家,那麼短篇小說的殊榮我一定給山本文緒。他擅長以一個主題包裝多種故事,我不免猜想,要過怎樣的生活才可以寫出這麼多樣化的小品呢?雖然今年出了《 海濱 》,看完之後還是覺得短篇小說才是山本文緒啊(改天再來補海濱的觀後感好了)。 31歲又怎樣,合集了31則小品故事,裡頭的主角都是31歲的女性作為開始。 他的這些31歲女角,各各不是精英、攀不上成功、也攀不上失敗(也許心裡是)、各有所長但也都各有心事,他們有崩潰、有無助、有彷徨,讓我不盡想...31歲的我會是怎樣呢? 過了25歲是邁向社會化的開始,不能再用剛出社會剛畢業的包袱當做藉口 過了30歲是面對婚姻的開始,也是被他人定義敗犬的年齡。 記得我在看村上龍的《55歲開始的Hello Life》說 年過35歲職場可能是個不上不下但容易爬起來的年紀; 年過40歲的女人就算離婚,還可以就算灰心,但依然有女人的風韻猶存。 但年過55歲是怎樣的歲數呢? 55歲;孩子已經大到不需要擔心課業、職場上就算職稱不受尊敬,但年紀的關係尚且都能得到他人的尊重;如果這時候婚姻巨變,很難面對下一個人生。 雖然覺得這社會很愛給年齡束縛,好像這個年齡該做什麼,若這個年紀在事業上還未立足就是個魯蛇;這個年紀尚未結婚就是個敗犬。 但我們何嘗不是用被束縛的眼光看待他人? 村上隆告訴我們即使55歲,大可不必在乎他人的眼光好好為自己活在當下,因為你有一大半的人生都未必為自己活過。 那麼,山本文緒的31歲女性,則是告訴我們,即使在這31歲的年紀,我們也是會無助、會失敗雖然不想向命運驅使,所以用自己的方式與世界「共存」或者用「努力生存」更為貼切。也許不被在乎自己、也不關注外頭的世界。裡頭主角的共通性就是:冷漠。 她們漠視周遭的一切,像是外頭的變化都傷不了她們!她們有自己人生的註解,無論好壞,就是依附自己而生活。 雖然處在31歲的年紀不上不下的尷尬、有使不上力的消極;外頭的世界看他們叫做孤獨叫做失敗,從裡頭看卻是對於自...

讀後感《金錢整理:只要收拾存摺、冰箱和另一半,錢會自然流向你》

少數幾本,覺得真正有用可以照著步驟安排的整理書 以開源節流來說,作者是以一位家庭主婦的立場,教你如何節流。並且從錢包、生活習慣、筆記本、冰箱、以及老公下手。 重點節錄 把行程與金額寫下 星期天寫下皮包餘額 沒有花錢的日子做記號 每月最多領兩次錢 結語:知易行難。

讀後感《愛的進化論》

愛情並不像童話故事裡,相遇  —— 相識 —— 結婚。但結婚後呢? 白頭偕老並不是件浪漫的事,而是在日常不過的生活瑣事。 愛的進化論,分析拉畢與柯斯丁相愛, 婚後遇到各種生活摩擦。 以及摩擦的背後,兩人的情緒分析。 為何迷戀、為何戀愛、為何性愛、為何結婚, 又是為何有摩擦會生悶氣。 為什麼相愛又會外遇? 多虧前人的抗爭與爭取,現代人擁有更多自主權。 人們不必在為了固定性伴侶而結婚; 不必在為了家族聯姻而勉強自己 不必因社會眼光而結婚。 那,現代人選擇邁向婚姻到底是為什麼? 婚姻:一項充滿希望、慷慨大方且極度仁慈的賭博。 後篇章節「為婚姻做準備」提到 放棄完美的追求,就是首要第一步。 找到對的人指標,並不是找一個跟你互補, 或是興趣相合、三觀一致的人,而是容忍差異能力有多少。 喜歡書中的一句話: 憤世嫉俗者,只不過是標準高得異常的理想主義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