才翻過前幾頁,就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。自己怎麼會這麼晚才看到這本書呢?
第三人其實就是講訴「在這個焦慮的時代,人人都比須扮演第三人的角色,旁觀者更能清晰洞悉一切。」例如,身為台灣人的我們,在面對兩岸問題時是否真的理性思考分析一切的脈絡,而不是單純的藍色、綠色的差別?
第三人其實就是講訴「在這個焦慮的時代,人人都比須扮演第三人的角色,旁觀者更能清晰洞悉一切。」例如,身為台灣人的我們,在面對兩岸問題時是否真的理性思考分析一切的脈絡,而不是單純的藍色、綠色的差別?
因胡晴舫是文學出身,對於講訴焦慮時代並未用艱深的專有名詞,談到經濟不會跟你解析gdp(國內生產總值)的走向,而是用他國的例子來互相舉例,再回來反思台灣的可能性。
全書分島嶼、金錢、環境、都市、世代、社會、資訊,
最後再用一篇現代人作為整書的總結。
最後再用一篇現代人作為整書的總結。
島嶼
台灣卻愈活像一塊懸浮於世界邊緣的小島。我們原本就不是世界的中心,現在我們逐漸從世界的地平線掉落。
胡晴舫從島嶼-台灣起始,分析他看見的台灣所面臨以及停滯不前的問題。台灣還活在過去台灣四小龍的驕傲裡,殊不知那樣的驕傲是因為我們作為亞洲反共的堡壘;然而現在冷戰結束亞洲趨於和平。世界已經不需要台灣這塊歧見者,我們台灣又要怎麼用其自身力量讓世界看見?
這僅只是其中一個問題。內還講訴台灣現在面臨的受害者社會、充滿嗆聲的台灣、現代人的出走...總歸一句:政府無法給人信賴,人們放棄為努力,但政府無法做好坐滿,人民其自身卻也擁有改變的力量。
目前台灣社會最弔詭的地方在於沒有人覺得自己能為社會負責,包括握有權力的人。從總統、民選代表、地方首長、傳媒名人到市井小民都在嗆聲,人民怪政府,政府怪政黨政客,政黨政客怪媒體,媒體怪觀眾,怪完一圈三百六十五度回到原點,責任都在別人身上,自己都是無辜的受害者。
若問我,喜歡哪個章節?我答不出來,每個章節都有值得人深思並反思的地方。
不過讓我印象深刻的,是其中一篇講訴旅行:
無論有錢沒錢,均視流動爲一種特權。因為流動意味了拋下工作,脫離固定常軌,閒散過日子,隨心所欲探索世界⋯⋯沒錢,嚮往這種要走就走的闊掉;有錢,炫耀這種想去就去的自由。
看到胡晴舫受到誠品的訪問,詢問他書寫論述的原因為何?
他說:「過去我認為具有論述性格的文章,並不是我該書寫的。我本來在文學的園子裡晃蕩,認為時事政治等大議題,早有他人去關注;但看著世界經歷時代動盪,台灣卻受困於小圈子裡的思維,面對生養我的臺灣,身為一個讀書人,怎麼能夠不思索時代,沒有社會責任?」
他說:「過去我認為具有論述性格的文章,並不是我該書寫的。我本來在文學的園子裡晃蕩,認為時事政治等大議題,早有他人去關注;但看著世界經歷時代動盪,台灣卻受困於小圈子裡的思維,面對生養我的臺灣,身為一個讀書人,怎麼能夠不思索時代,沒有社會責任?」
文人用自己的力量,想為社會做點什麼。無論你同不同意他們觀點,無論你是否覺得這樣的論述太過抽象、過於思維,並無採取辦法的答案⋯但總會因為誰,看見他的文章,好好地坐下來反思自己看世界、看台灣、看自己的方式,好比說,我。
留言
張貼留言